实习网动态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实习网动态
全部 66 实习网动态 65 行业动态 1

东元书苑闲谈之十五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及个人的选择——“平行四边形”的运动

时间:2024-05-05   访问量:108

在几何学中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原理,也有一个对“平行四边形”运动的描述。“平行四边形”不具有三角形的稳定性,容易变形,不确定性是“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在“平行四边形”的任一点(边)上作力,都有可能让“平行四边形”变形,而“平行四边形”的“变形”的运动,正是“平行四边形”的各个点(边)的合力的作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平行四边形”及其运动,最典型的是铁路的动行,铁轨与列车就是由无数的“平行四边形”组成的一个系统化的运动。

 

农民种粮食的田块,形状各异,最普遍的是长方形,也即是平行四边形。农民就在这平形四边形的众多的田块里耕种出五谷,养活整个人类。传统的种植业,可以说是在这个平形四边形的地块上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运动。

 

不如理由的说,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即是一种“平行四边形”式的运动。其结果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抑或是菱形,亦或成了人们觉得是不成形很不规则的“四边形”,那都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的各类过程与结局,是人群中的各种力量共同选择的结果,人的能量释放的结果。在讨论历史的选择这个问题上,我就有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理论视角。


   
在人的能量释放方式的选择上,有“历史的选择”,也有“选择的历史”;有“人的整体性的选择”,也有“个人的选择”。

 

所有的人即“人的整体性”,始终是“历史的选择”的主体。历史的必然性,自然是蕴藏在所有人的共同行为(能量的释放)之中,所有人的相互作用,自然地在形成并推动历史发展的“平行四边形”的运动,就是“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及个人的选择”相互作用的运动。


    “
历史的选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总趋势即所谓的“必然性”,或者说,是“人的整体性”的选择,是不可改变的、不可逆的。如农业文明、工业化、信息化。正是基于这个“历史的选择”的“必然性”,我们才说:人类自脱离蒙昧时代以来, 3000年来的人类文明历史,从大的发展阶段来看,抵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两个阶段,两种文明:一个是农业文明,一个是工业文明。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农业文明;第二个阶段,是制造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工业化文明;农业文明约有2千大几百年,工业化文明大约有300多年。这是我们中国乃至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总体情况。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也就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时,人类社会已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即“信息化时代”,在展开信息化文明。

 

选择的历史”,是在发展的大方向、总趋势即所谓的“必然性”之中的具体性的选择,这种选择是相对的、可塑的。如在工业化的发展中,有“英国的选择”,也有“德国的选择”、还有“日本的选择”;有“美国的选择”,也有“中国的选择”,还有“新加坡的选择”。各个国度的选择不尽相同。这就是“选择的历史”。

 

个人的选择”,是指在“选择的历史”运动中具体的人(群体或个人)所作出的选择。如“美国的选择”中有华盛顿,“新加坡的选择”中有李光耀 ,“苏联的选择”中有斯大林,“中国的选择”中有毛泽东。各个国度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在各个不同的阶段,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个个“个人的选择”的影响,而使得各个国度、各个阶段的“选择的历史”出现了各不相同的路径、方式。

 

在21世纪前的近300多年来,全世界都在展开、推动、建设、发展工业化文明,这是一个总的方向、不可逆的大趋势。但各个国度的实现工业化的路径、方式各有不同。不同的路径、方式,就形成了“选择的历史”。而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路径、方式往往不只是一种选择,而有多种选择。而最终实现的是哪一种选择,往往是“平行四边形”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着许多“个人的选择”在发挥作用。

 

说到“个人的选择”,我们再来着重地说一说毛泽东。通过毛泽东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及个人的选择”平行四边形”式的相互作用的运动,可以看到“历史的选择”的必然性、不可逆的。

 

不得不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划时代的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也创造了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到2021年,已过了100岁了。史学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过多种分期,大的分期:建国前、建国后;建国前分为四期,建国后又分三期;还有更细的分期。而我觉得,若打破建国前、建国后分期的思维定势,换一种角度来思考,在毛泽东的那些年代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奇特的现象:“逢6必转”,1926、1936、1946、1956、1966、1976,都是一个转折点,而且还都很重大,都与毛泽东的选择大有关系。


   
有两个时期,毛泽东的选择却出现了很不一样的结局。


    1947
—1956,正是跨建国前后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选择创造出极度辉煌、极为成功的十年。


    1946年时,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很大很有力量的政党了。在他的领导之下,拥有300多万党员、120多万军队、1亿2000多万人口、十多块根据地,十多个相当于省级的政权政府,是当时中国唯一能与执政的国民党相抗衡的、拥有军队的政党。在毛泽东及团队的运筹帷幄之下,十年后,到了1956年,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中国除港澳台之外的执政党,领导着一个拥有6亿多人口的大国。这个10年,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十年,是最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十年,也应该是人类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十年。我称之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辉煌的“黄金十年”。

 

在这个十年中,发生了一场为新中国的建立而进行的大决战;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境外打了一场抗美援朝的战争;完成了全国性的土地改革,真正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目标;实现了禁妓、禁毒、土匪绝迹,帮会不存;

建成了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与管理体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全面地实现了建设目标。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地、高速度地、比较均衡地的发展;除西藏外,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基本上完成了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中国的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医疗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特别的是完成1 亿的扫肓;最突出的是全国的6亿民众,3亿多劳动者,被有效组织地来了。

 

我以为,在这个时期,最最重要的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顺利高效地完成了200-300多项大中型工业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这一切的一切,是真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辉煌,是毛泽东的功劳。

 

1946年中国共产党被迫接受又一次内战时,敌我双方恐怕没有人想到,十年后,中国是这样一种局面,创造出了这样伟大的辉煌,中国共产党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共产党、毛泽东至所以能够在后二十年中为所欲为,就是立足于这十年的辉煌与成功。


   
显然,这是历史的选择与人民大众的选择以及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各类人物的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1949年的结局,1956年的结局,是毛泽东及团队的选择的结果,但也不完全是他们最初想要的结果。

 

在1945-1946年间,毛泽东及团队选择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在很长的时期中实行的是他们当时认为的“混合所有制”的资本主义。是要在这样的方式、路径中实现工业化。

 

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按毛泽东及团队的选择,在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下,越来越朝着更有利于共产党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及团队主动地、很有胆略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实现了大大超出预期的更为理想的结果:建立了共产党为执政的、各民主党派共同协商的政府和体制,在能够毫无阻挡地没收国外资本与接受官僚资本的前提下奠定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基础,并形成了以国家资本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的经济体系。而且,是在一个相当短的时期中(仅仅不到4 年)实现了这一切,大大地超出了当初的预期。

 

同样,在1950年至1956年的发展中,毛泽东及团队最初的选择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至少是15年),才可以进行所谓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工业化的发展方式也是要在当时已有的工业结构的基础之上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积累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

 

由于受到国内外的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中国从195010月份之后,在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并没有按照毛泽东及团队最初的选择的方式、路径发展。而是走上了一条“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之路,同时在短短的几年中(5-6年),完成了所谓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以所谓的“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这个经济体系实质上就是 “中国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历史发展的结局,很是让当时的中国人十分地振奋。也雄辩地展示出了毛泽东及团队在这个历史时期的选择的“伟、光、正”。

 

共产党、毛泽东及团队所以在那个历史时期取得极其伟大的成就,可以说,正是“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及个人的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难道不是吗?事实上,是所有的力量都在合力般的推动着、成就着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罕见的“黄金十年”!包括蒋介石,包括美国人、包括斯大林、包括金日成。当然,从“个人的选择”的角度,毛泽东确实发挥出了无与伦比、让人刮目相看的作用。

 

1957—1976,一种同前一个时期不同的选择出现了,中国出现了跌宕起伏、曲折前行的二十年。

 

当年,也就是1956年前后,中国至少有四种发展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实行公私所有制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的体制,走上“以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也就是1978年以后所走的路;另一种是,坚持实行全民所有制的体制,可以不搞政治运动、不折腾,经济上搞综合平衡的计划经济,讲一点价值规律,也就是陈云、孙治方等人的主张;第三种是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全盘苏化”;再一种就是中国实际发生的毛泽东所选择“大公社化”的发展之路。这实际所发生的选择事实上也形成了一种平行四边形的运动。

 

1957—1976的二十年的行进,远不像前十年那样顺利,跌宕起伏的二十年,也是显得比较诡异的二十年。

 

请允许我按时间顺序罗列出主要的历史事件:

 

1957年的“反右运动”。年初,中国共产党主动提出整风,当时,不能认为是阴谋,而是诚心的(当然,也有人认为不是诚心的,见载于《炎黄春秋》2009年第2期,郭道晖所写题为《毛泽东发动整风的初衷》一文)。2 月份,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这篇讲话,高屋建瓴,切合实际,不回避问题又心平气和。427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5 4 日,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继续组织党外人士对党政所犯错误缺点展开批评的指示》。而到了5月底6月初时,大有“让人讲话塌了天”的势头,形势转向了。随后,毛泽东决定发起“反右运动”。

 

19581月,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是一部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为核心的法规。第十条第二款中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年的公安部长罗瑞卿解释说:“制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什么是“盲流”?也就是自由流动的人。这样一来,人的选择居住、选择迁徙、选择职业的自由没有了,特别是针对农村人口(实际上是全国所有人的这类权利均受到了限制)。

 

1958年,实行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期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放卫星、办大食堂、大炼钢铁等等不可思议的事;同样采用大跃进的方式,一年内全国就从合作社进入人民公社化了。

 

1959年,庐山会议本是反左,后却转为反右,一批党内的高级官员受到批判。大跃进后,问题突显出来了。从毛泽东开始,要反思,要调整,故而要在庐山会议上总结教训,反左纠偏。可在这个期间出了一系列怪事,也出了个彭德怀,送上了一份“意见书”。形势又一次急转,转为反右,搞出一个“彭、黄、张、周反党集团”。

 

1959-1961年,发生了连续三年所谓的“自然灾害”。庐山会议无论是反左,还是反右,都扭转不了大跃进造成的恶果,农村普遍地没有基本的口粮、闹出了个大饥荒,全国因饥饿而死亡的人口高达千万以上。

 

1962年,召开了“七千人大会”,从毛泽开始,共产党的领导大多作了检讨。白天出气,晚上看戏,旨在重聚人气。

 

同年,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在会上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这个期间,确立了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形成了政社合一的集体化组织。

 

1964-1970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963-1965年,江青出山主抓“京剧革命”,推出一批革命现代京剧、舞剧上演,文艺界进入“革命样板戏”的年代。

 

1964年,周恩来为事实上的总导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成功上演。

 

1962-1965,林彪在解放军体系中推行政治挂帅、三八作风、四个第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动,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在全军发行。

 

1960年代-1970年代,大庆油田建设成功,一大批工业大项目形成生产规模,钢铁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基本完成大小三线的工业布局与建设。

 

1960年代-1970年代,农业领域出现了大寨、沙石峪、红旗渠、华西大队等一大批成功的范例,从1964-1977年,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1964年,提出并推行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解放军的运动。

 

1964-1966,在全国农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

 

1966年,《5.16通知》的发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展。6月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冷静地思考了十几天;716日在武汉横渡长江;8月至11月,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11次接见了1300多万来自全国的红卫兵。1967-1968间发生了全国普遍性的造反派之间的“武斗”,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内战”,一场局部性规模还不算太小的战争。

 

1968-1977,共有1700万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当了农民。这是一场在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空前绝后的纯粹以青年人为对象的人口迁徙运动。从时间上看,持续长达十年;从人数上看,规模大到牵动1700万年青人和波及数千万家庭数亿人群;从空间上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内,除了台湾、西藏外,遍及所有省、市、区的所有城市、城镇。

 

1962年,习仲勋被打倒;1966年,刘少奇、邓小平下台,林彪上台;1971年林彪出事;1972年王洪文出山;1973年,邓小平复出;1976年邓小平又一次被革职,华国锋被指定为接班人。

 

1976年,2 月吉林天降陨石;7月唐山大地震;1月,周恩来逝世;7月,朱德逝世;9月,毛泽东逝世。

 

197610月,“四人帮”被抓,华国锋集党、政、军一把手于一身,成为英明领袖。

 

19777月,邓小平再次复出。

 

这二十年的历史,跌宕起伏,让人眼花缭乱。说这二十年的历史展现出诡异的一面,也是事实:

 

譬如,1957年反右不是初衷,1959年反右倾也不是初衷,那1966年的初衷就真的是要打倒刘少奇吗?毛泽东为什么在“文革”之火烧起来后却在韶山滴水洞隐居了十几天?在党内、在民间,对此持有怀疑的是大有人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并非本意,而是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后不得不为之的结果。


   
又譬如,1958年,大炼钢铁、大放卫星、大办公共食堂,怎么从毛泽东开始,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中国不用多少年,就能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看似有违常识、常理的低级错误,却发生在毛泽东等这一大批高水平智者身上。


   
再譬如,三年“自然灾害”,全国饿死那么多人,却很少发生抢粮的事件,更没有人揭杆造反。中国的老百姓真好!


   
再譬如,1963-1978,一方面,农业连年丰收;另一方面农村有2-3亿人不能解决温饱;再一方面同期我们对国外援助了大量的粮食、物资。仅在1960年,在数千万农民无粮可食的情况下,竟对外无偿援助75000吨粮食!有一个说法,中国当年用千亿规模的外援,养肥了几只“白眼狼”。


   
再譬如,为什么周恩来倾全力组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林彪大张旗鼓地推行“政治挂帅”和江青主抓的“京剧革命”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发挥出了一个共同的作用,将毛泽东推上了神坛,权威达到了“顶峰”,为毛泽东发动文革铺平了路。


   
再譬如,邓小平为何能够两落两起,是历史老人在冥冥中的安排?第一次打倒,下放到江西,被保护安排的比较好;第二次再被打倒,被毛泽东授意汪东兴给藏了起来。这才能够再度出山而让中国的发展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再譬如,打倒习仲勋,在1962 年那个时候有点莫名其妙,或许又是历史老人在冥冥中作了什么安排?从那时起,习仲勋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再也没有机会参与以后的高层政治的风云变幻。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一着棋保护了习仲勋,让他在以后的历史中能够发挥出不一般的作用!


   
再譬如,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革”?从哪个角度都解释不通,可还是发生了。为什么?他坚持发动“文革”的初衷与其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这二十年的历史进程中,确实也取得了极为辉煌的发展和成果,如“两弹一星”;大庆油田达到年产5000万吨;有基层劳动人民自发创造的许多奇迹,如林县“红旗渠”等等; 在这个二十年中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中国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你的选择与历史潮流相违逆,仅仅有朴素的感情和一种执着,只能是适得其反。若主导这种选择的人是一位具有绝对权威的领袖,他能调动组织起大量的社会资源,那结果将是一场灾难。这也是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及个人的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

 

1957-1976的二十年的结局,是任何人都不曾意料到的。当年毛泽东所作出的选择事实上也形成了一种平行四边形的运动。而这种平行四边形运动一旦形成,其结果,可能是所有人都不满意,也是所有人的意志所无法左右,那怕是毛泽东,也无法控制和左右的了。这就是历史,诡异的很!

 

“文革”运动,最初预期是三年,可在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下,毛泽东不得不一个一个的运动搞下去,其目的就是想不偏离自己的选择,可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偏离,直到他本人的辞世,也没能转入他所想象的轨道上来。可以说,毛泽东是在一种无助、无力、无奈、不舍的复杂心情中离开了人世。因为他已不可能改变那个“事实上形成了的一种平行四边形的运动”。

 

但不管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其中的各类因素作出何种的选择,总的方向也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大势是不变的。经过这个时期的反复、曲折的前行,虽然从总体上讲,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程度还比较低,但能够建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也确实是很了不起的发展,在那样的条件下,取得了让全世界瞩目的发展和成果,是很不容易的。

 

历史的选择,始终是在受到自然的必然性所支配;选择的历史及个人的选择也终究要服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国有一句话常被人运用:“得民心者得天下”!我的理解,“民心”,实际上代表的是历史的必然性;“民心”,同时又是存在于当时绝大多数人中的自发的、潜意识的、自组织的选择之中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四十年,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奇迹,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出人意料的辉煌,从最深层的意义上讲,是 “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自发的、潜意识的、自组织式的选择的结果,是那种“平行四边形的合力”的成功,是“民心”所向的历史的必然性。

 

而信息化,依靠于智力型劳动力资源的创造而出现;同样,信息化,也必然的是依靠于以智力型劳动力资源为主体这个要素而得到高度全面的发达与发展;同时,信息化的平台,为所有智力型劳动力资源提供了自由自主创新的条件。从最深层的意义上讲,这亦是一种是 “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自发的、潜意识的、自组织式的选择的结果,亦是“平行四边形的合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信息化,是历史的选择,也是选择的历史。当初创造发明计算机、互联网的人们,恐怕并没有想到,他们的发明创造,创造了新的历史,为历史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这个历史的选择或选择的历史,它根植于全世界已进入到以智力型劳动力资源为主体的时代;这个历史的选择或选择的历史,它来源于智力型劳动力资源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自主地、自发地、自由的、持续不断的创新。这就是“自由时间”所代表的力量,这就是我所说的信息化时代的内在动力。信息化,是以智力型劳动力资源为主体的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两个文明交替时期的自然而然的选择。这亦是“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及个人的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突出的特征是,所有的人在这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有了更大程度的自由的选择。

 

值得看重的是,信息化的到来,历史的发展已进入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更多的自主地、自发地、自觉地、自组织地参与这个进程。因为,劳动力资源已进入到以智力资源为主要资源的年代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已不再是“愚民”了,不再是那么的“盲目、盲从、盲动”了,“整体的人”在社会深层中潜在地发挥作用的形式在改变!这很可能是“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及个人的选择”在现代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表现方式。
   

人,所有的人,始终是历史的选择的主体。因而,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都与当时所有人的整体状态(整体的素质与素养,整体的文明程度)密切相关。在以体力型劳动力资源为主体的时代,同在以智力型劳动力资源为主体的时代相比较,其“平行四边形”的作用力与表现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以体力型劳动力资源为主体的时代中,“代表性人物及其团队”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力比较显著,因而历史进程中的曲折与反复也就表现得多一些;

 

在以智力型劳动力资源为主体的时代中,“代表性人物及其团队”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力相对要弱化了许多,历史进程中的曲折与反复也就可能少得多。

 

对此,让信息化将来的发展历史来给予验证吧!

 


上一篇:历史就是选择

下一篇:“拿人不当人”并非不是寻常事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