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小时候(小学五年级时)参加歌剧《江姐》的排练和演出,记得开篇是用“长江号子”曲调谱写了一首歌,有几句歌词是:“长江流水长又长啊,波浪滚滚向远方哟,高山悬崖挡不住唉,冲过三峡到海洋!”是啊,滚滚的长江,别看它千迴百转,但它有既定的目标、方向,那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奔向大海!这是一个自然的运动,任何力量也挡它不住!
如同长江向东流的趋向一样,人自身的发展,也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既定的目标、方向,那就是“自由全面的发展”。当然,人们认识到这个方向是经过了十分漫长的时间。
在农业文明时期,是不可能认识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一人自身发展的目标的。但是,先哲们还是以他们的智慧揭示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初表达。我以为,表达最好的是老子,他的“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表述,可以说,就比较直接地表达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方向。
然而,农业文明时期的生产方式,对劳动力的要求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创新、更新、变化是缓慢的,所以,先哲们所表达的“上善若水”期望,只是在理论、思想上的提示,只是一种愿景而已。
而到了工业化文明时期,由于工业化大生产是一种复杂并不断地更加复杂的生产方式,创新、更新、变化是比较快的,因而,对劳动力的要求也趋于全面性。在来自工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进步、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等三个方面的推动、促进之下,人要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趋向显现了。这个时代的思想先驱们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鲜明地展示了出来。应当说,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这个时期理论、思想领域的高峰。
但是,由于工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中同时存在着社会分工的客观性、雇佣劳动的必要性、占有资本增值的排他性,故而,对一个个工人而言,并不可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自由全面发展的趋向性表现在劳动者整体的身上。所以工业化文明时期人自身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马克思等等思想先驱们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了在“未来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高智慧的、深遂性的、方向性的表达。也就是说,在工业化时期,特别是到了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人要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人类自脱离蒙昧时代以来,已有了 3000年来的文明发展历史,经历了两个阶段,两种文明:一个是农业文明,一个是工业文明。在这个过程中,人,也在展开着自身的发展,也不断地认识自己。人自身的发展,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运动。人的自身的发展,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相统一,从低级的阶段,向更高级的阶段演进,也一步一步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目标、方向,就是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站在历史的角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
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在这个从低级的阶段向更高级的阶段的演进过程中,“自由全面发展”的欲望,就很自然地在人的身上构成为潜在的、内在的动力。这一内在的动力,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支配着每个人一生的行为,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的成长,人无论处在何种的状态之中,这个内在的动力始终在发挥着作用!这一内在的动力,也存在于全人类之中,在人类历史的运动中,在历史发展的平行四边形的运动之中,始终在发挥着最深层的作用!这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力量。
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人的成长有着很奇特的作用。我以我的亲身经历曾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人成长的影响发过一番感慨,最大的感慨是从中感悟到那个“潜在动力”的动能。
我写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了一个悖论:
从宏观上讲,从整体上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这场大动乱中的一场灾难性的运动,1700万名知青是直接的受害者,数千万个家庭及数亿人是间接的受害者。文革被否定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自然也应该受到否定,虽然从来没有人公开否定它。如何给这场运动定性,人们回避了。中国历史文化中有一个特点,善于迴避!“千秋功罪,留给后人评说”!
而从微观上讲,从1700万中一个一个的个人的角度上看,因为发生了这场运动,他们一个个有了不一般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失去了许多,同时又得到了许多,他们中大多数人后来的成长、成才、成熟、成功都与这个经历戚戚相关,甚至有好多好多人后来得到的,正是这个经历所给予的。可以说,这场运动、这个经历在一个个知青个人那里却是无法否定的。也可以说,这种经历是一种财富,是苦难带来的财富。
这就是50 多年来,知青这个群体大唱“青春无悔”、大唱这个经历的可贵,大唱那个年月对共和国的贡献,甚至还有人高呼是那个经历造就了一大批共和国的栋梁!如是说,那岂不是要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唱赞歌,大加赞赏,加以肯定了吗?!能肯定吗?!那么在这群人中同时还出现了大批的违法乱纪、贪腐官员等等的反面性的人才,又当如何解释?!他们中那些后来得势掌权中的大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成心或不成心地合起伙来欺负、剥夺广大的“劳力者”的现象又当如何解释?!
这看来是一个难题,是一个悖论,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中的悖论,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悖论,一个无解的难题、悖论!就其中一个个人的成长来说,如果知青的经历给他带来了成功,让他领悟出如何做人,并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那么用一个词作解,可能比较贴切并意味深长:歪打正着!或者用两句哲学名句作解,也许更为贴切也意味深长:“坏事中包含着好事”、“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却又为你开了一扇窗”。它从这个角度压抑了人的成长,又从另一个角度成就了人的成长。这就是文化,是我理解的中国的知青文化。
说到底,是一种文化选择,他这同 “人的再生产”主题密切相关。我从这个无解的难题、悖论中,从我的亲身经历中,从许多我比较熟悉的人的身上,感悟并体会到一个个的人对自由发展的渴望与追求,感悟并体会到“人自身发展的潜在的内在动力”的强大。
我们还可以从许许多多文化界、理论界、思想界人士的经历中,感悟到那个“潜在动力”的动能。这里仅说文艺界中两个人的小故事。
先说说京剧界扮演杨子荣的童祥苓的小故事。京剧革命、样板戏在艺术上创新、发展,是无可否认的,这有着在那个时代出现的必然性,同时也是整个京剧界众多艺术家们共同创造出来的。京剧界确实是人才济济,即便在“左”的意识形态的重压下,也还是对艺术创新从不放弃,如扮演杨子荣的童祥苓。而扮演杨子荣的童祥苓的经历很值得一提。他的坎坷、他的白天蹲“牛棚”做“检查交待反省”、却在晚上登上舞台扮演杨子荣的“英雄形象”的反常,很值得回味。即便如此,也没能改变他做人、对艺术创新的执着。我在网上看到晚年童祥苓一个讲座的视频,他对他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平台上依然地悄悄地坚守着对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坚守着自我人格的底线作了很平淡的表达,很是令人深有感慨。
音乐界再说一个是写出号称“第二国际歌”的作曲家瞿希贤的小故事。《国际歌》很有名气,而在中国上世纪60年代有一首被誉为“第二国际歌”的歌曲,歌名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曲作者是一个女音乐家:瞿希贤,是一个在音乐界名声很大、成就也很大的女音乐家。一大批人们熟悉的歌曲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等就是她是杰作。当年创作《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更使她声名大振。文革中被抓,关了6年7 个月。2005年,瞿希贤作品演唱会在北京举行。当观众起立高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时,瞿希贤坚决制止了。事前,她就跟指挥打过招呼:不唱此歌。而且,她在自己的歌曲集《飞来的花瓣——瞿希贤合唱作品》中收录此曲时,格外注释:“收入此集作为历史足迹”。 她2008年辞世,享年89岁。可见,她到80岁时,对她的人生领悟了、成熟了。
文化艺术的继承、创新、发展,根源于生活,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耀眼的东西出现;他们是人创造的,是一代一代对艺术不懈追求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坚持、坚守的哪些人推陈出新的结果。同时,也有许多人很自然地在坚守着做人的追求。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也看到了一个个人对自由发展的渴望与追求,看到了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潜在性和动能的强大。
我们还可以从老子、马克思、毛泽东等先哲的思维碰撞中领悟到人的本质的力量。
马克思与老子的思想是否相通?要我说,马克思与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事实上是相通的!
中国的理论界中有不少人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解放军首席军史专家、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庭华,写过一篇题为《马克思与老子:千年第一思想家不谋而合的心灵交汇》。这里摘录几段其中的文字: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马克思被西方学术界及媒体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也是一位跨越时空的千年思想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人类历史上被翻译最多的两本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道德经》。老子在西方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为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提供重要思想来源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老子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人类哲学的童年时代。如果老子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人类哲学的童年时代,那么,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则代表了人类哲学的‘四十不惑’的壮年时代。
“ 老子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天地、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养生长寿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经’阐述了宇宙万物本源,含天地阴阳变化之规律。老子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确实是从‘无’中产生的,或者说,是‘无中生有’的结果。由此可见,老子关于‘道’的观点,已经触摸到辩证唯物史观的内核了。
“老子提出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命题——‘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对自然应有敬畏之心、善待之举。应该说,这既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马克思也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料来源,也提供灿烂繁多的生产资料来源。但是,‘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之中,人是核心、是主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人类所有思想家中,老子把人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与道、天、地同等并行。因此,老子提出,自然的规律是利于万物而不加害它们,最好的领导者,是全心全意为民众谋利益,而从不与百姓争利益(‘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领导者应该是没有私心的“圣人”,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在天下’)。”
以我之见,更为切合的是,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而马克思则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和老子的思想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心灵共鸣,之所以能跨越时空而不朽,主要是因为他们能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可以说,马克思和老子在“道”、“人”、“为而不争”、“自由发展”等等的基本点上,穿越时空地而达到了“大同”!
毛泽东应当算是老子和马克思的继承人,是马克思与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的碰撞,让中国就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一位伟人,他古文学得好、写的也好;他的古诗词,写得更好;在他的讲话、著述中,引述古语、古典、古诗词、古代故事是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无不贴切。直到晚年,读的最多的是庞杂的古书,而读了多遍的是《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我在这里着重地提及毛泽东的一篇诗,一篇文。
诗,是《七律 送瘟神 二首》。毛泽东写于1958年: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问世的诗词有150多首,我这里却独独拿《七律 送瘟神 二首》说事,是看重这首诗中对人民大众疾苦的关注与对人民大众巨大能量的高歌。我从这首诗中,看到是:“人”!是人的能量!是人对自己的生活的支配与追求。
我从毛泽东的这篇诗作中还看到的是毛泽东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上善若水”,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正是这种发挥人的能量的至善!亦然是人对自己的生活的自主的支配与追求。
文,是《论持久战》。毛泽东写于1938年:
这篇《论持久战》准确地预测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总趋势与运行轨迹。更深层的是,这部大著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马克思哲学的精华,与前十年土地革命自身的经验教训,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与毛泽东本人的精神、知识、修养、经历交互式结合在一起,说《论持久战》是毛的人格精神的体现,一点都不为过。20多年后,叶剑英元帅在一首《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诗中写到:“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这就是《论持久战》的魅力所在。
抗日战争所以能够胜利,之后共产党所以能够胜出,也都是有了这个“人”字。“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从《论持久战》这部雄文中,我看到的,也是“人”!也是人的能量!是人对自己的生活的自主的支配与追求。
我从《论持久战》这部大作和《毛泽东选集》中还看到的是毛泽东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毛泽东的著作中引用大量的典故中,可以看出他对老子思想的精华深得其妙。
毛泽东早期在思考中国未来社会形态时,曾对《老子》一书下过功夫,毛泽东后来的思想,同老子的思想有着相当深远的联系。他从老子那里领悟的东西,非常人所能相比。
早在1913年,毛泽东就在他的《讲堂录》里记下:《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其中谈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实行“战略退却”是必要的,要暂时放弃一些土地和城镇,就是引用《老子》第三十六章里“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句话的意思,化用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称这是一个“原则”。
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作总结时,谈到面临的困难和应付的方针,说:我曾经同国民党的联络参谋讲过,我们的原则是三条:第一条不打第一枪,《老子》上讲“不为天下先”,我们不先发制人,而是后发制人。
建国后,毛泽东还常读《老子》一书,并评注说:“其中有辩证法”。他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辩证法。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引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来说明要“全面地看问题”,就得掌握辩证法,懂得“两点论”。这是毛泽东后来一再强调的观点。
长征时,有人讥讽毛泽东说,老毛是照孙子兵法来打仗的。毛泽东回答:我没读过孙子兵法。可自从他上了井冈山后,他从传统文化中领悟了孙子兵法最本原的东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语),所以才有克敌致胜的“十六字诀”;毛泽东曾说过,《道德经》是一部兵法。也有人说,《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军事理论史上的高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自己的哲学渊源以及发展、演变历史,而《老子》的思想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对矛盾事物的辩证看法,对其奇正、生成等理论的继承和化用,而且表现在对其中“道”等哲学理念的发展和演变。毛泽东就说过,老子思想中有辩证法。毛泽东还从老子、孙子、马克思的思想碰撞中领悟到,在中国的人民大众就是农民!这就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高超谋略,有了中国第一个农村红色政权,有了第一支农民武装,直到1949年的全国解放和1956年时的成功。这个时代的毛泽东,集中地代表了最广泛的人民大众的最潜在的动能,充分地表现着人对自己的生活的自主的支配与追求。
我之所以七扯八拉地说了这么许多,就是想证明一点,人自身发展的这种内在的、潜在性的动力,决定人的再生产活动的发展的逻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人所生活的现实,正是这个过程的一个个过渡阶段。
而在每一个过渡阶段的具体行为,本来是应当是顺应它的规则,而不是背离它的规则,并且要尽可能地提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然而历史的进程并不是一条直线,它如同滚滚的长江一样,历经千迴百转,才流入大海。人自身的发展也是在经历了多重的磨难、经历了大量的、经常性的、周而复始的“拿人不当人”的事件之中,向着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行。
如果说历史的发展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和提示的话,那就是:在今后的每一个过渡阶段的具体行为、具体选择,应当是顺应它的规则,而不是背离!并且要尽可能地提高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从这个要求来看,信息化、信息化的大平台,在顺应着、促进着、推动着这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更接近了。
实事求是地说,人类社会至今还没达到人可以自由发展,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境界。在信息化没出现之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美好的愿景;人的再生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还只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在理论前沿层面上讨论与论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一旦时机成熟,这个目标,就要从学术理论层面上上升到实践运作的层面上来。信息化来了,时机成熟了,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更清晰了,也更接近了。这显然是一个自然而然不断接近目标的过程。
人类社会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时,悄然地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展开了信息化文明的建设、发展的新纪元。这个大势自然而然地来了,也就很自然而然地在展开着它的运动和演进。它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人机互联”的阶段;正在进入“万物互联”的阶段;不久的将来(10-20年间),必然地要先后进入“天地互联”阶段;随后,我预测,还将进入到“星脑互联”的阶段。
建筑在以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两大技术集群为主体,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集群之上,共同地全面地构建了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应用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交互连接、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的、互联网化的大平台。这个信息化、互联网化大平台的一个潜在的特质,就是共享(数据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个信息化、互联网化大平台的运行方式,就是协同集成(集之大成,协之大同)。
这个信息化、互联网化大平台在构造一个“生态”,信息化,讲究的是一个“生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化的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协同集成的“生态”。人们都说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从1994的互联网元年、电子商务元年,到2021 “元宇宙”元年,28年的信息化已经实现了多次的迭代和更新。“元宇宙”是什么? “元宇宙”是在智能化、数字化基础之上,充分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很显然,“元宇宙”是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阶段。而“元宇宙”到来,展开了一个新环境,区块链技术中的“去中心化”,更进一步诠释了“元宇宙”这个新环境的“自组织性”。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地证实:在信息化的发展中将自然生成出最现代的、最智慧化的“自组织化”的环境。在“人机互联”阶段,这个“生态”,还不能形成,而到了“万物互联”阶段,这个“生态”就有条件基本成形了,而再到“天地互联”的阶段,这个“生态”就将趋于更加完备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自然的结局!
信息化,不仅仅将所有的人、所有的主体“网”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是在很自然地推动一个个人成为独立的人、自由的人、平等的人、乐意接受新事物并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这是信息化蘊育的公平、共享、协同、机会均等、追求创新的内涵,对人的发展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影响与作用。
人的本质,也就是“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也就是人的“自主自由地支配自己生活的能力”。到了信息化时代,人的本质的能力是依赖于最基本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智力、智慧的能力;一个是个性的张显。因而,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是“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人自主自由地支配自己行为的时间。
而到了将来的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不是物,不是资本,而是人,是人的智力与智慧,当智力型劳动力资源已成为全社会主体性的资源时,当全社会以释放智力型劳动力资源的能量为主要方式,也就是进入到真正的完全的个性自由的时代,当共创、共享、协之大同、集之大成一系列信息化所蕴含的根本性的运行机理充分释放作用时,人能够自主自由地支配自己行为的时间的条件也就充分地具备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很自然地得到了实现。
可以说,信息化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大平台。它能够为最广大的民众提供众多的服务,甚至可以是无偿的不求回报的服务。一个一个的人,都可以从这个大平台上获得他想要的服务。
可以说,信息化是一个“为而不争”的大平台。它同水的特性相同,是利万物而不争的平台。而且,信息化将“网文化”的各类载体协同集成为一个“为而不争”的大平台。
也可以说,信息化是一个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大平台,它是一个集成、协同、共享的大平台,它无差异地面对所有的人,它给所有的人同等的机会。在信息化的面前,人,是一个个独立的人,你怎么选择、你怎么运作、你怎么发展,是你自己的事,你有充分的自由,你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多方面的提高直至获得全面的发展。